「塊轉Web3」是區塊鏈媒體《Web3+》推出的直播節目,集結四位不同專業領域的主持人,每週三中午輪番上陣,用30分鐘的時間,帶來第一手的人物訪談、拆解區塊鏈新商業案例、產業最新脈動分析,陪你一起吃午餐。
曾經幣價居於市值第四名的IOTA,歷經低谷重構,當時發生了什麼事?近幾年推出ShimmerEVM測試網,跟其他擁有EVM的區塊鏈有什麼不同?
主題:歐洲區塊鏈的王者!IOTA 如何浴火重生展現新樣貌?
主持:朱拉面|區塊鏈專家
來賓:Kowei Tseng|IOTA Ecosystem ASIA Lead
小檔案:IOTA
被稱作「區塊鏈3.0」的分散式帳本技術IOTA,由四名平均年齡不到30歲、最年輕者僅21歲的團隊所創立。IOTA主要應用於物聯網的使用場景,分為支付和資料儲存,而項目的最大目標,就是成為物聯網的骨幹。IOTA項目於2015年底建立,推出後兩年內的時間,價格在加密貨幣中已經攀升至第八名。
🔥每日精選最重要區塊鏈新聞、第一手採訪 👉歡迎加入《WEB3+》官方Telegram
直播精華一次看
Q:當初為何會從物理博士,跳到Web3領域?
其實我是在2017年年中的時候入圈,那個時候以太坊開始紅起來,我也覺得好像很有趣,剛好社團有朋友叫我組台礦機來挖礦。不過這也只是開始挖,還沒有什麼太深刻的感覺。另外,那時候看到比特幣白皮書,覺得這東西真的很有趣,接下來就開始看白皮書。
然後我大四下、2017年年中的時候,一個數學系的朋友跟我說,我們2014、2015都在研究以太幣,但是沒有人買;我們今年2017,大家都在研究IOTA,你要不要看看這個神奇的項目?
那個時候IOTA有非常多很光鮮亮麗,但後來都被拔掉的東西,比如說三進位等等。我是台大物理系畢業,所以我對物理、量子計算都稍有理解,但是我不是很理解,為什麼加密貨幣可以和這扯上關係。
我在2018年沒有放棄物理PhD,直接到加密領域的理由是,因為那個時候其實感覺還不是很成熟,除了「首次代幣發行」 (Initial Coin Offering, ICO) 之外,感覺不到什麼東西。所以我在2018年年初,開始我的PhD的時候,我就說我會持續關注加密領域,給它再五年時間,它應該會成熟,我就會考慮為它工作。
事實證明這一語成讖,就花了五年的時間,我終於覺得它成熟到可以成為一個可能會有未來的產業,而不是不知道在幹嘛的東西。
雖然目前整個加密領域交易所的人數可能有上千萬人,真的在鏈上使用的人數,也可能有上百萬,但任何一個像樣的APP或應用,基本上都有超過這個數字。但Web3已經有了很多概念驗證的應用,所以我會覺得時機已經到了,可以把它當做一個產業來判斷,而不是一個可能消失的泡沫跟風潮
Q:你為什麼這麼鍾情於IOTA?
我覺得數學、物理訓練的人,會比較在乎的是技術。直到今日還在強調把可擴展性推到極致、把Layer 1的架構研究到極致的IOTA,還是非常特別。即使18、19年有EOS區塊鏈,後來又有Solana、Lula、Avalanche等區塊鏈,雖然大家都在迭代,但是我個人的評價是,世界還是沒有追上IOTA。我們還是太過於超前,這是最尷尬的一件事情。
那當然,往回來一點說,就是有沒有想在Layer 1做到可擴展性非常大,以及做到零手續費。 IOTA的目標是要去連結人以及機械,但是如果要做任何的大型應用,就不能有任何的手續費 ,因為手續費就會讓這個應用失敗。
我覺得很有趣的點是,比如說我們現在回頭看Web2為什麼會成功,並不是因為Google按一下搜尋就要付千分之一美金,免費是Web2之所以獲得這些服務成長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,也就是它不是透過付費訂閱而成功。
Web2伴隨的結果,就是賣個資跟賣廣告,而這是個問題。Web3的話,我們希望有數據所有權、我們不需要賣個資、不需要訂閱,但我們也希望它是免費。那在我來看,它必須是一個免手續費的協議。
那你去把coinmarketcap打開,到底有哪幾間還在號稱是「全免手續費」,其實屈指可數。所以在這個意義上,我覺得IOTA還是非常有特色就對了。那當然我們知道,可以免費使用不代表不用付出任何代價。「Feeless is not free.」所以這不代表IOTA代幣不能夠獲取價值,只是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,你的轉移是零手續費,這是它的特徵,也是至今為止最有趣的一點。
Q:IOTA幣價曾在2018年墜落,不過這一兩年陸續有新項目發表,這段期間發生什麼事?
2017、2018年,IOTA退出主網1.0。講白了,是連概念都稱不上,因為它就是沒辦法用。當時有很多光鮮亮麗但是不太能使用的東西,所以一次性地址、三進位等概念,讓它的採用變得非常的困難,不論是對於交易所還是對於錢包,這是它當時的一個問題。
另外一點,就是IOTA那個時候其實技術上不知道怎麼拔除那個協調器。IOTA網路到目前為止 ,仍舊是有一個特殊的節點存在,這個中心化的東西如何移除,當時是沒有概念的。從2018、2019到2020的研發都是失敗,直到2021年才成功,整個IOTA網路也才重構。所以IOTA從2018到2021年的歷史,就是技術上有科技在,但關鍵的問題無法解決。
然後另外一個大問題就是,任何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會發生衝突。IOTA的基礎是有四個創辦人,但是現在三個都已經離開了董事會。Sergey跟David這兩個IOTA意義上真正的生父,他們希望IOTA可以維持在硬體上面的發展,因此當時他們同時想做三進位晶片跟IOTA。所以IOTA做軟體,三進位做硬體。
但我們都知道,要做三進位晶片難度太高,所以IOTA基金會後來內部的看法是要改成二進位。那這個時候跟創辦人的立場發生衝突,就把兩個創辦人踢出去,也造成很多戲劇化的故事。
我們現在IOTA四個創辦人只有一個還在IOTA的基金會,就是Dominik Schiener。基本上可以說負責軟體、硬體、數學的人都已經離開,現在負責的就是政府關係跟對外協調的人,所以某個意義上,也是我們一直存活的原因,就是我們技術雖然很緩慢,但是我們對外界一直有良好的政府合作案。
另外一方面是IOTA在2020年的時候,也曾經有因為錢包裡面加入了一個第三方擴充,然後這第三方擴充被污染之後,就直接讓我們所有人的錢被偷。這件事在2020年的時候 ,讓IOTA掉到了史上最低價,大概0.08到0.05之類的。
所以2018到2021這個時間,是一個如何拔除協調器不確定、高層有政治鬥爭或者路線之爭的情況。當然這一切都在2021年就解除了,所以假設你曾經聽過IOTA的話,2021年之前的東西可以當作不存在。如果你沒有聽過那非常好,因為也不需要知道那些東西。
但是你可以說IOTA從2021年之後,就是一個完全重構的項目,但完全重構並不代表它放棄它的願景,因為它的願景沒有改變過。它的核心仍舊是要成為在所有區塊鏈上最具擴展性的layer 1,且一樣是要用一個零手續費的帳本。但除了這兩件事情之外,基本上所有能重構的科技都重構過,而且是有在這個市場整體做研究之後,學習他人的重構,所以2021年是個很重要的時間點。
Q:Shimmer網路和IOTA的關係是什麼?
當有新技術要推行的時候,會先在Shimmer上面進行測試,可能測試半年、一年之後,才會上到IOTA上面。
主要的原因除了是因為IOTA比較保守,而且用的是新技術,所以不敢直接上主網之外,另外一個也是市場策略上的區隔。IOTA仍舊會強調是和政府、企業的合作,而Shimmer會是比較加密原生項目或者是Web3的合作。
會推出Shimmer這件事,其實也看得出IOTA不斷的在學習跟觀察市場的情況。因為被請離開的兩位創辦人,他們不認為加密原生應用會走向主流,所以他們還是認為要去做物聯網或相關的東西,但Dominik對於DeFi的NFT是有關注的。
先行網它可以有新的技術,也可以讓比較想嘗試新技術的人使用,所以這個情況下,Shimmer就是IOTA的先行網,然後Shimmer也會是比較強調加密跟Web3的公鏈。
Q:Shimmer的下一步計畫?
用很詩意、或者是用比較霸氣的話來說,就是我們以放棄執行智慧合約為代價,獲得一個突破區塊鏈不可能三角的帳本。這聽起來非常的棒,我們突破區塊鏈不可能三角,付出的副作用是不能執行智慧合約。
絕大部分單純的代幣化不需要智慧合約,但有的時候,單純一個自動化做市商(AMM)還是需要智慧合約。既然如此,那我們就去Layer 2。
所以之後IOTA上面就有一個IOTA Smart Contract Protocol,就是說我們把區塊鏈跟智慧合約放到Layer 2,而Layer 1一樣是我們最優秀的科技。理論上這個Layer 2可以跑各式各樣的VM,可以跑目前最潮的Sui的Move VM或是EVM,那結論是我們基金會決定,現在Shimmer上線第一個Layer 2,就是Shimmer EVM。
Q:那Shimmer EVM,跟其他擁有EVM的區塊鏈來講又有什麼差別呢?
EVM跟EVM之間最好是不要有差別,但是或多或少還是有些差異。它最主要的優點,是它提供一個原生的亂數。一般的情況下,要產生一個原生的亂數,要付錢給Chainlink,然後也是非常麻煩的事情。能夠有一個亂數,是非常重要的,我覺得這是Shimmer EVM最主要的差別 。也不要小看這件事,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應用、一個小小的差別,可以產生出很多的應用。
另外一個比較小的差別,就是Shimmer上不會有以太坊這種EVM上面,有以太跟ERC20的這個差別。有些智慧合約在寫的時候,都要把以太區別對待,因為它有一個原生資產。
我們知道以太原生資產比ERC20還要早出來,但是現在看Avalanche C鏈 還是你在看什麼BNB Chain的時候,可能發現大家都還是有一個原生資產跟一個ERC20,這可能會導致使用者上的困惑。
Shimmer EVM在這方面做出一個蠻大膽的創新,所以Shimmer在Shimmer EVM上,就是個ERC20,我們不用什麼原生資產,你付GAS也是用ERC20付。我們沒有一個差別對待的資產 ,所有資產都是ERC20。
譬如說今天要去OpenSea去買NFT,就會要求用戶先拿以太包成WETH,才能做這個動作。但是正常使用者最不解的,就是為什麼要用WETH?
Q:還有哪些產業可能適合利用Shimmer?
我們現在談論的就是 Shimmer Layer 1,而不繼續談論Shimmer EVM,因為Shimmer Layer 1 才是我們技術特別的地方。
你如果今天需要的是票據,或者是你今天需要的是數位身份這種大量的NFT,但是你不需要複雜的智慧合約,那Shimmer就最適合你的地方。當你需要大量數位稀缺的,不論是票據還是NFT 還是什麼東西,存在在一個Layer 1的時候,Shimmer會是最好的選擇。那當然我第一個想到的會是票據,其實就可能是遊戲。
IOTA跟Shimmer Layer 1,本體是讓用戶定義資產或定義任何數位稀缺的東西。當你需要做交互,或需要做運算的時候,就拿去Layer 2。這其實也是完全跟隨著以太坊的講法,我們現在要把區塊鏈或帳本給模組化。有一部分可能負責做計算,有一部分負責做共識,有一部分可能負責做最後計算的部分,而IOTA就把智慧合約的部分直接拿到Layer 2。
Q:歐盟區塊鏈計畫EBSI還有Trademark計畫?
EBSI就是歐洲區塊鏈服務的基礎設施。歐盟一直要讓大家去研究,如果之後要有一個分散式帳本,要怎麼樣有一個跨歐洲、可以讓大家移動資料、移動產品,甚至讓企業、讓個人、讓政府都能使用的帳本。
IOTA在2021年整體重構之後,就開始參與EBSI計畫。2021年是第一階段。2022年是2A階段 ,2023年現在是2B階段,也是最後一個階段。
那在已經結束的2A階段,IOTA最後就成為了最後三個入選之一。IOTA也是唯一一個無需許可 Layer 1,另外兩個都是企業的鏈。
IOTA在2A階段做了Track Battery Life Cycle,就是說有一個電池在物理世界,那你就做一個數位代幣讓它在IOTA上面以數位孿生的方式存在。電池在物理世界怎麼跑,那在數位世界這個電池就會跟著跑。所以這個電池的生命循環就可以被追蹤,也可以看電池最後怎麼回收之類的。這也是EBSI做的一個概念驗證的應用。
Trademark計畫的部分來說,Iota基金會跟東非肯亞政府合作,假設有大量的進出口海關,要依靠這個指示以及透過電話來溝通,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延遲。如果今天的商品是花卉、海鮮、食物,只要有延遲就會導致很嚴重的結果。
所以IOTA把所有的資料,不論是報關還是各種檢驗,都會把它放在Tangle上,就不用再備妥96張紙加200個電話來處理,要什麼資料就直接去撈,那當然它也是可以加密,可以降低稽核成本。
Q:對IOTA有什麼樣的期待?
我覺得整個幣圈就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,我最大的期待,就是他們要努力活下去。因為很多2017年的老layer可能死掉了,或者轉型變VC。直到今日,還在瘋狂做研發的, Cardano算一個,IOTA也算一個。
但當初那種什麼量子鏈、還是什麼EOS,講白了都是直接原地死亡。所以他能夠持續的活著,這件事情就非常不容易,因為最終有一天,可能這項技術終於可以去支持某個大規模應用 。
加密直到今日,廣義的交易所用戶上千萬人,狹義的鏈上用戶也就上百萬人。那這上百萬人可能搞不好,還有一半是靠著GameFi進來的。在目前這個情況下,我們還是處於非常早的階段 ,所以我從來不認為這個市場已經達到了最終階段,可能連開始都還沒有。
🔥每日精選最重要區塊鏈新聞、第一手採訪 👉歡迎加入《WEB3+》官方Telegram
核稿編輯:高敬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