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萊特幣」迎來第三次減半,是為了什麼?
萊特幣(Litecoin, $LTC,貨幣符號 Ł)區塊鏈於8月3日,迎來四年一度的「減半」(halving),這也是萊特幣12年前上線至今,碰上的第三度減半。
就如同其他貨幣的通縮機制,外界認為減半,將有助於強化萊特幣的強勢地位(Hard Currency),助長價格推升,創辦人李啟威(Charles Lee)則表示,減半的反通膨效益,將有助於萊特幣在不犧牲資訊安全的情況下,更接近大規模普及的目標。
🛎️延伸閱讀: 【圖解】一次搞懂「比特幣減半」!挖礦獎勵變少、礦工會消失嗎?
什麼是「萊特幣」,為何被稱「數位白銀」?
受到比特幣對等式網路(P2P)的去中心概念啟發,亞裔美國人李啟威於2011年發明萊特幣,利用比特幣發行家中本聰的程式碼,改良為萊特幣的區塊架構,其交易驗證與手續費更加輕量,以更大的發行數目、商業化的功能定位,被拿來與比特幣對標,稱之「數位白銀」(Digital Silver)。
萊特幣和比特幣一樣,使用「工作量證明」(PoW)安全機制,也就是消耗「礦工」們的演算資源(算力)來處理和維護區塊鏈網路運作,過程中礦工能獲得獎勵組合,包括浮動的交易手續費,以及加密貨幣津貼。
生成每個萊特幣區塊的時間,平均為2.5分鐘,是比特幣的1/4,發行總量、交易速度也是比特幣的4倍。
根據外媒《CoinDesk》報導,李啟威是堅定的比特幣信仰者,在上周的推特空間(Twitter Spaces,更名為X)直播解釋,「中本聰選擇每4年進行1次區塊減半,好讓區塊鏈網路有足夠的時間發展茁壯,最終由交易費接替挖礦報酬。」
減半對市況有什麼影響?
一般而言,加密貨幣「減半」意義,是為了確保加密資產穩定的發行率,直到最終達到最大供應量。
歷經四年,截至今年8月1日,一顆萊特幣相當90美元,仍為總市值第12高的加密貨幣,達66.67億美元。
有鑑於科技創新難免歷經炒作期,加密貨幣走勢難以摸索,本次減半會讓萊特幣觸底反彈,回到2021年的巔峰(384美元),或是再度下墜?維持價格?誰也說不準。
但在李啟威眼裡,維繫萊特幣社群繼續走下去的關鍵,是要鞏固礦工挖礦的積極性,同時逐漸減少津貼。
他預測減半後萊特幣會通縮價格上揚,「價格是由供需驅動的,如果供應端減少一半,而需求保持不變,那麼價格照理來說會上漲。」
「數位黃金」比特幣於2009年上線,迄今無論是市值或技術面,都被視為加密貨幣的領頭羊之一,許多分析師與幣圈投資客,持續追踪比特幣區塊鏈4年1次的減半,觀察到價格漲跌週期,牛市通常在比特幣減半的前一年開始,並在兩年後以極端的拋售價觸及頂峰。
這也是比特幣預計在2024年減半前的價格軌跡,繼2022年下跌64%後,比特幣價格迄今已上漲77%。但反觀「數位白銀」萊特幣,2023年初以來上漲了33%,幣圈分析師多預期減半不會帶來大幅漲勢。
「就像我之前說過的,大多數對於價格走勢的預測,都是自以為心想事成的預言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,」李啟威表示,正因為人們認為減半會促進價格上揚,他們就會在減半之前,或是在減半之後馬上購入。」
他補充,但無論是比特幣或萊特幣,有時價格會在減半前上漲,有時會在之後上漲,「有時它並未實際產生太大的影響,這完全取決於市場對減半的反應。」
隨著比特幣減半即將到來,萊特幣減半可能只是為投機客帶來一次教訓。
核稿編輯:高敬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