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成功!

【專訪】程式碼是畫筆、AI是藝術家助手!抽象「生成式藝術」崛起,跟區塊鏈之間有何關係?

生成式藝術究竟為何?它必須得依附區塊鏈技術存在嗎?而當今藏家對於生成式藝術作品的態度又是如何?我們邀請到Volume DAO共同創辦人張寶成一起聊聊!
李朋叡
李朋叡
《WEB3+》採訪編輯
2023.05.02 發佈
Article main image
區塊鏈、AI,交織藝術下一步

區塊鏈技術、生成式AI(人工智慧)繪圖工具的出現,開啟藝術創作新可能。以殭屍、不同膚色、特徵與配件等元素為基礎,透過演算法隨機組合的知名NFT(非同質化代幣)項目Crypto Punks,讓大家對「演算法隨機生成」的藝術品開始產生好奇,「生成式藝術」(Generative Art)討論度也隨之大增。

此外,生成式AI繪圖工具,讓用戶能透過指令產出圖像作品,這裡的「生成」也常使大眾混淆其與生成式藝術的關係。

生成式藝術究竟為何?它是否必須得依附區塊鏈技術存在?AI創作就是生成式藝術嗎?而當今藏家對於生成式藝術作品的態度又是如何?

《Web3+》此次邀請到加密藝術群體Volume DAO共同創辦人,同時也是生成式藝術展「台北生成現場:列島雜湊2023」策展團隊之一的張寶成,與我們一起聊聊,深入探索生成式藝術的世界。

Volume DAO共同創辦人張寶成表示,希望大家聚焦在作品、藝術家和策展人的想法,輕鬆感受其中的趣味。

延伸閱讀: 輸入指令就能當藝術家!AI 將如何改變NFT藝術、交易市場與鏈遊的下一步?

📍邀請您加入Web3+ Line社群,持續關注最重要的網路變革
👉 https://lin.ee/kItnyTh

何謂生成式藝術?

究竟什麼是生成式藝術?張寶成表示:「我會定義生成式藝術為『依照同一套規則或機制,產生隨機而多樣的結果』。」

他解釋,從前生成式藝術能以手繪的方式呈現,藝術家透過同一套規則或邏輯去創作,但在每幅作品中,創造不同的細節特徵。

至今仍有許多人以為,生成式藝術必須依附區塊鏈以及AI而生,不過依照此定義來看,這三者實際上是不同的東西。

張寶成補充:「生成式藝術能夠與AI有關,也可以跟數位世界無關,而回到傳統的織布或繪畫,也都是生成式藝術的表現方式。」如今大多數的生成式藝術,則是透過操作程式碼(Coding)而演算出的結果,並呈現獨特的幾何圖形、色塊與線條。

台灣第一檔進駐美術館的生成式藝術展登場!

台灣第一檔正式進駐美術館的生成藝術展「台北生成現場:列島雜湊2023」四月開展,並且著重展出區塊鏈上的生成式藝術作品。

透過此次展覽,張寶成希望能讓觀者,看見生成式藝術NFT所涉及到的各種面相。例如,藝術家常使用的「遞迴」創作手法,或是與展品之間的互動與鑄造體驗,「策展時,我們都在思考,以往都是透過滑鼠或手機鑄造作品,然而若這一切發生在現場,而非只透過螢幕,會有什麼更有趣、精彩的呈現形式?」張寶成說道。

展覽的最大亮點,便是生成式藝術家以鳳甲美術館的館藏「苗繡」為靈感,利用程式碼臨摹出生成藝術版本的苗繡作品。

張寶成表示:「雖然怎麼模仿都無法呈現出苗繡手工織出的質感,然而透過程式碼,卻也能看見這些數位作品獨特的材質特性。」

「台北生成現場:列島雜湊2023」展覽中,由藝術家亞齊‧阿薩哈里(Yazid Azahari)創作的〈365〉,其為自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,每日鑄造一件的極簡主義系列作品。
「台北生成現場:列島雜湊2023」展覽中,由藝術家黃新創作的〈遞迴與方塊〉 ,其視覺以區塊分割的演算法為主體,搭配背景色、主色調、色彩變化度、分割形狀等屬性,產生各種不同的顏色與樣貌。

延伸閱讀: 【現場直擊】用AI復刻大師創作、掃QR Code拿專屬NFT!台灣首個「生成藝術展」有哪些亮點?

生成式藝術碰上區塊鏈,會帶來哪些改變?

改變一:銷售模式

透過區塊鏈技術、NFT(非同質化代幣) 數位作品本身除了能夠擁有清楚的持有、販賣與交易證明之外,藝術家本人更可透過智慧合約的特性,在每一次作品交易發生時,直接獲取版稅收益,並擁有固定比例收入 ,不需要透過中間人(例如藝廊),保障自己的權益。

也因為永續收入的保障,藝術家更可著重在作品品質上,而不用為了賺取一次性收益而大量創作。

購買形式上,也因為新技術的出現變得更加簡單。從前,以數位形式創作的作品,不像傳統藝術,擁有畫紙與畫框等實體載體,藏家甚至可能得將電視螢幕與數位作品一同買下,張寶成表示:

「這就代表那時數位藝術僅有內容,尚未發展出載體,然而NFT出現後,改變了這個狀況,因此數位作品不再需要透過實體物品呈現或販售。數位世界更確立了自己的根基,也更具有獨立性。」

如今,不論是生成式藝術、影音作品等,都能夠以NFT形式販售,徹底改變了數位藝術過去的經濟模式以及數位藝術家的生存問題。

改變二:藝術表現

藝術表現上,張寶成也補充:「當生成式藝術成為NFT,作品底層的程式,可以對應到藏家鑄造時的錢包代碼,並且發生無數變化。」

生成式藝術碰上區塊鏈後,其藝術表現形式也比以往更加多元。 現在,因為區塊鏈技術而少了藝廊等中間人之後,藝術家與藏家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。而藏家亦可透過前述所說的「鑄造」參與創作過程,與藝術家共創出與眾不同的生成式藝術作品。

AI與生成式藝術家的關係是什麼?

AI繪圖程式Midjourney與Stable Diffusion的出現,也改變了藝術創作的方式,只要透過輸入指令,便可產生圖像。類似產品的普及,會對生成式藝術市場帶來哪些影響?張寶成說明:「AI和生成式藝術,是完全不同的東西。」

以此次展覽中,由藝術家王新仁所創作的《Chaos & AI Research》為例,該作品以藝術家原先作品《Chaos & Research》的美學為基底,讓觀者透過QRcode上傳隨機照片,並呈現出融合其風格的全新作品。

將照片輪廓與藝術家的視覺風格融合,便是AI技術的功勞,不過該作品在區塊鏈上被生成,仍屬於生成式藝術的特性,兩者不可混為一談。

張寶成認為,藝術家可利用AI直接創作作品,也能夠使用AI協助操作程式碼,因此AI在某程度上,能成為藝術家的得力助手。「AI與生成式藝術結合起來,一定會非常有趣!」
生成式藝術的發展困境

在台灣,即便收藏、購買NFT已變得比以往更加普及,張寶成仍認為,收藏Fine Art類型生成式藝術作品的藏家實際上佔少數,原因有兩個。

第一,了解藝術已經具有門檻,藏家若還得研究區塊鏈技術,將更加困難;第二,Web3世界中,大家較為熟悉的NFT作品,多是擁有具體形象、好理解的PFP頭像式作品,而著重在幾何圖形、色塊與線條的生成式藝術,對某些NFT玩家來說會比較陌生。

研究抽象畫風已久的藏家,也可能將生成式藝術NFT創作者,與Web3當中的PFP創作者,或是幣圈玩家混為一談;Web3的玩家則認為其作品太過嚴肅。這是區塊鏈生成式藝術家,目前所面臨的困境,「不過,我們的藏家黏著度非常高。」張寶成說道。

他認為, 過去兩年,NFT市場穿越牛熊,生成式藝術作品的支持者相當具有忠誠度,他們會持續關注相關藝術家的作品 ,而這與幣圈及頭像派的收藏者,或許有些不同。

「破圈」是關鍵

有鑑於此,「破圈」仍是張寶成抱有的最大期望。

他說明: 「讓傳統藝術圈透過我們認識區塊鏈、NFT,也讓Web3人士去了解不一樣的區塊鏈藝術,這是最理想的狀況。」 透過「台北生成現場:列島雜湊2023」這場展覽,張寶成也希望吸引這兩個領域的觀者前來,對傳統藝術與區塊鏈技術擁有更多的認識。

不僅如此,張寶成亦認為,即便當今佳士得與蘇富比等國際傳統藝術拍賣行,更加重視並耕耘加密藝術市場,台灣傳統藝術圈對Web3的經營與理解,卻相對淺薄。

延伸閱讀: 蘇富比將拍賣「三箭資本」NFT收藏!百年拍賣行如何應戰「加密藝術」新時代?

「藝廊在販售加密藝術作品時,不太會因應Web3特性而幫藝術家經營社群,銷售模式也相當傳統,而藝廊本身的中間角色態度仍然非常強悍。」張寶成點出背後問題。

加密藝術進入國際視野,不過著重於線條、色彩等Fine Art類型NFT的作品,仍處於少數人關注的領域。

然而,透過張寶成、生成式藝術創作者以及加密藝術群體Volume DAO等人的積極推廣,或許在傳統藝術圈與Web3世界之間,也能築起一座橋梁,相互理解,並拓展台灣藝術領域的多元性。

「台北生成現場:列島雜湊2023」展覽現場。

小檔案:張寶成

Volume DAO共同創辦人,曾為音樂廠牌「旃陀羅唱片」(Kandala Records)負責人,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「民國百年」,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「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」榮譽賞。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,專長為歷史理論。

核稿編輯:高敬原

social media
關鍵字: 數位藝術
分享
延伸閱讀
【現場直擊】用AI復刻大師創作、掃QR Code拿專屬NFT!台灣首個「生成藝術展」有哪些亮點?
【現場直擊】用AI復刻大師創作、掃QR Code拿專屬NFT!台灣首個「生成藝術展」有哪些亮點?
畢展搬進元宇宙!實踐大學攜手HTC辦虛擬時裝秀、作品還能變NFT,關鍵來自「這堂課」
畢展搬進元宇宙!實踐大學攜手HTC辦虛擬時裝秀、作品還能變NFT,關鍵來自「這堂課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