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成功!

【塊轉Web3】助記詞、私鑰掰掰!掃描指紋就能解鎖錢包,Web3如何實現「iPhone時刻」?

AI迎來iPhone時刻,Web3呢?助記詞、私鑰等難懂的名詞與流程,讓新手在接觸加密錢包時卻步。掃描指紋就解鎖讓使用體驗更無痛,JoyID怎做到的?
邵元婷
邵元婷
《WEB3+》 採訪編輯
2023.05.18 發佈
分享
收藏
Article main image

「塊轉Web3」是區塊鏈媒體《Web3+》推出的直播節目,集結四位不同專業領域的主持人,每週三中午輪番上陣,用30分鐘的時間,帶來第一手的人物訪談、拆解區塊鏈新商業案例、產業最新脈動分析,陪你一起吃午餐。

直播節目資訊:

時間: 每週三中午12:30~13:00
收看管道:《數位時代》Facebook、《Web3+》官網

AI 迎來 iPhone 時刻,Web3 呢?光是助記詞、私鑰等難懂的名詞與流程,就讓新手在接觸加密錢包時卻步。把大家習慣的「掃描指紋就解鎖」搬到 Web3 世界,15秒內擁有自己的錢包,讓使用體驗更無痛,JoyID Wallet 怎麼做到?

主題:再也不用記密碼!如何實現Web3 的「iPhone時刻」?
主持:朱拉面|區塊鏈專家
來賓:Cipher|JoyID Wallet 創辦人

📺 人物訪談、產業分析、記者第一手觀察!別錯過每週三、四晚間上片的「塊轉Web3」節目
👉節目資訊一次看 https://reurl.cc/9VMNLX

小檔案:Cipher

大約從2013年開始接觸比特幣,當時只是做為普通的投資者做交易,一直到2016年才正式進入區塊鏈產業。大約在2021年的時候,帶領產品團隊出來做實際的落地項目,想讓區塊鏈技術造福所有人,所以一直持續往這個方向探索,並推出了JoyID Wallet,希望可以解決目前使用區塊鏈服務,進入門檻過高的產業痛點。

JoyID是什麼?

Q:JoyID這個項目是用什麼方法來達到所謂的iPhone時刻?

我覺得最好的Web3的用戶體驗,是不要讓用戶知道他是Web3。

我大概2010年開始創業,那個時候最流行的概念是移動網路,但是現在沒有任何人再提這個概念,因為所有的網路都是移動網路,或者它就是一張網。所以JoyID的理念也是這樣,用戶用的時候,其實流程就是在跟應用做一個交互。雖然NFT是存在錢包、帳戶裡面,但是可能沒有那麼明顯,要直到下一次在其他的應用裡面,才會知道所有的資產釋放。

那我們是怎麼做到的呢?其實現有的所有硬體設備裡,都有一個東西叫做安全晶片。這個安全晶片當然不是特別為了區塊鏈打造的,他就是用來儲存手機中的私密資訊,像Apple care、Google care等。這個晶片必須有對外公開訪問的接口,而這個接口是用來給應用程式來建立和訪問公私鑰,所以我們就做了這樣一層的橋接,把硬體設備產生的非對稱的密鑰和區塊鏈帳戶做連接。

我們用了帳戶抽象的技術,讓多臺設備或多個指紋,可以對應到一個帳戶啊。這樣的話,用戶就可以用手機、電腦、筆電等,都可以使用。

Q:JoyID怎麼做到資訊上的安全?

其實我們也是依賴於整個基礎設施的技術進步。JoyID依賴的是帳戶抽象和通行密鑰(Passkeys)兩大技術。

通行密鑰實際上不是我們主導的,是整個產業界包括Apple、Google、Facebook、Microsoft所有這些巨頭公司,他們共同在推廣的一個技術,這也是為什麼它的兼容性會這麼好。這個技術要做的事情,就是在硬體設備裡插入晶片。

這個晶片在就是一顆加解密的晶片,且內部有儲存區,而第三方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把資料讀出來,只能請求它簽名之類的動作。

這個技術對於大公司來說,是用來取代現有的密碼。我們經常聽說各種服務器被盜的事件啊,無論是內部的人還是外部的人,把服務器的數據庫洩漏出來說,然後得到用戶名、密碼。因為我們的用戶名和密碼都是存在服務器裡,否則沒辦法驗證我們的身份,那這個時候就會出現非常多的外洩可能。

所以用戶的密碼如何自己保管以及失竊問題,同樣也是Web2世界裡面的一個常見的問題。所以通行密鑰出現之後,我們其實就不需要密碼了。我們用的就是指紋對應背後的公私鑰對,服務器實際上保存的是公鑰,用戶每次登錄的時候,用簽名來證明身份。因為用戶自己根本都拿不到密鑰,所以也就沒有弄丟的問題。

那通行密鑰的問題在於,每一台設備都會有一個密鑰,不同的設備沒辦法進行關聯,背後還是需要有個外部的email帳戶來做連結。這就導致email被盜了,實際上還是會受到影響。

JoyID用公私鑰對來做用戶的身份認證,但是公私鑰對的匹配並是中心化的,透過智慧合約進行。其次,不同的廠商產生的這個公鑰,都在區塊鏈上關聯起來。這就是高於蘋果和安卓的一個原因,因為蘋果和安卓之間肯定互相不信任,對吧?但是,大家都可以在區塊鏈上登記不同設備的公鑰,那這個技術我們就叫做帳戶抽象技術。

它的安全性在於什麼呢?它的安全性實際上和Apple Pay的安全性是同一個等級的,這已經幾乎是最高等級。你可以想像你的Windows電腦被別人遠端控制會有什麼後果?但是即使是這樣,你的資產依然是安全的,為什麼?因為在遠端,沒有辦法繞開生物識別、指紋和人臉識別,所以它的安全性的是最高等級的。

Q:區塊鏈手機和JoyID的差別又是什麼呢?

其實Solana推出的區塊鏈手機Saga,並不是目前唯一的一個嘗試,過去也推出過類似的產品。

這個其實蠻有意思的,我可以講一講我個人的一些創業經歷啊。大概在2014、15年左右,我的創業項目是一個像信用卡大小的藍牙卡片,裡面有電池、CPU、藍牙、安全晶片等等。

簡單來講,它就是一個外置的Apple Pay。但在那個時候還沒有Apple Pay,所以我想解決的就是把各種卡片都下載到一個設備裡面,用這一張卡片去代替所有的錢包。

那時候成本其實蠻高的,大概人民幣100多塊錢一個,銷售價格可能200多塊錢。其實這個就很像現在的這個區塊鏈手機,我為了推廣一個技術,不得不去銷售一個硬體產品。後來在2017年左右,蘋果推出Apple Pay之後,這個產品瞬間就沒有吸引力了,因為所有人都有手機;Google推出Google Pay,所有人都有NFC。

實際上這些公司只是透過軟體升級,來增加支付的功能。所以在這個方面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大規模採用,因為不能要求別人購買你的新設備,所以這也是我從過去的歷史上學到的教訓。

實際上我們在2018年左右,我們就自己研發過SIM卡晶片塞進簽名算法。當時是用一個藍牙SIM卡,這個SIM卡本身是沒辦法跟手機APP進行直接通訊,我們透過手機藍牙的方式,去連接這個SIM卡裡面的藍牙晶片來做簽名。

所有的技術我們都有,但是最後我們沒有推出,理由非常簡單,就是邊際成本限制了發展。所以這也是為什麼JoyID,是一個純軟體的解決方案,而且它是跨平臺的,不論是Windows、MacOS、iOS、Android,所有的現代設備都可以用,那它的邊際成本就是零。

🛎️延伸閱讀: 【開箱】區塊鏈手機Saga來了!手機即錢包、照片秒變NFT,值得買嗎?用戶揭秘第一手心得

Q:未來可能創造出那些應用?

假設我們有1000萬一億10億用戶擁進來,你不可能期待他們還在玩現在可能這幫人玩的DeFi,或是小圖片來回炒作這類東西。

我經常跟大家講說NFT是個非常好的東西,但是區塊鏈之外的人經常會被誤導。他們往往認為NFT就是拿一個IP,製作1萬張圖片,然後賣出去,去2級市場做事,然後引韭菜進來賺錢。

但是你想想這個邏輯,對於現有的一些品牌啊,比如說Starbucks、名人、創作者等等,他們是要珍惜自己的羽毛的。拿NFT去賣錢這件事情,他當然可以去嘗試,但肯定不是他的主要業務,因為他可能有100種賺錢的方式。直接把自己的品牌塑造成一個圖片去銷售,這個一定是效果最低的。

首先他也賣不了多少錢,其次,他賣的對象可能都是幣圈的人、區塊鏈圈的人,這些人目的都是來炒作,根本不是品牌想要的目的。

所以我認為最終要實現大規模採用,一定是新的東西。比如說看電影好了,我們現在看電影依然需要一張電子的票或者是紙製的票。但如何證明你之前看過這個電影?或者我看完這個電影之後,是不是再也不會跟這個電影的主創、主演、發行方產生任何的互動關係?

因為現在的電影票都是通過代理一層一層賣出去。我知道可能票房有幾個億、幾千萬,但是我根本不知道哪一個具體的人是我的用戶。如果每一張電影票後面都免費附贈一個跟電影人物有關的、或和電影情節有關的NFT,這個成本對於發行商來說約等於零,因為只是個軟體。

但是對於用戶來講,他是觀眾,肯定就很願意去收藏這個東西,甚至是願意交換收集等等。那品牌就可以穿透所有的銷售環節,直接知道哪個用戶持有了電影票根、知道誰是用戶,就可以繼續做活動或是宣傳。比如說下次這個導演拍的電影,或者這個主演的電影,你持有上一次的票根或NFT,就可以有九折優惠。或者是說只有持有這個票,才能參與影評。

類似的場景其實非常非常的多,比如說買咖啡,你的收據上就有一個QRCode,掃一下就可以得到一個NFT。這個NFT可能是普通版本的,但是也有機率是稀有版本的;在店慶的時候,可以有特殊版本;或者是不同的店,有不同的版本。這就自然形成了一種會員的價值。比如說我是星巴克的忠實用戶,我很可能願意收集全新加坡100個200個特色的NFT;甚至是說跟歐洲的朋友互換。

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關鍵的點,就是web3帶來的可組合性。過去可能Starbucks的會員體系,積分交換、活動什麼的都可以做,但是必須企業自己開發。開發的團隊不是創業團隊,是聽從老闆的指令去開發的,可想而知開發的品質和創新度可能會受限。

但是在Web3世界,比如說繼續以這個電影為舉例,我只要把電影票根發下去,假設有200萬人持有這個電影NFT,剩下的所有事情,作為發行方,都不用管。

這些持有資產的用戶,馬上就會有第三方創業團隊會做引擎網站,只有持有NFT才可以在進入,或是馬上有遊戲公司做遊戲網站,對方也可以賺錢,用戶也很開心,而你把這個IP做得更大。

所以我想說的是,在Web3的這個世界裡面,一定會出現新的場景,而這個新的場景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Web2的場景,或是現在的幣圈用戶。現在的幣圈用戶群有99%,都是投機用戶,而真正的web3的大規模採用的用戶,會是日常的用戶、是消費用戶,而這是兩種不同的用戶。

Web3世界普及的關鍵?

Q:怎麼真正地做到大規模採用?目前看到的困難有哪些?

這件事情一直有在討論,但整個路徑上有非常多的問題。除了用戶體驗、技術、成本,還有產品本身,可以分成三大門檻來解釋。

門檻一:容量問題

區塊鏈經常說「擴容」,擴容能把「TPS」(每秒交易處理量)提高多少倍?

我們知道比特幣的TPS大概是7,以太坊大概10到20,Polygon可能100到200,但這些數據都完全不可能做到大規模採用,或是像現在Web2世界裡,Twitter或VISA上千上萬的TPS。

門檻二:用戶怎麼進來?

以太坊的ERC-4337,似乎也是要解決這個問題,但ERC-4337也有很多的問題。雖然它嘗試要去解決,但實際上,它能解決的是「如果用戶帳戶不見,該如何恢復」,很難實現像JoyID這樣,透過硬體設備、指紋來建立帳戶。

🛎️延伸閱讀: 不必記註記詞、私鑰不見也不擔心!以太坊「ERC-4337」標準是什麼?從三大優勢看懂

門檻三:費用

比如說,我們已經習慣在Web2世界中,去Google搜尋、找蘋果的應用程式,這些過程基本上都是不需要付費的。但是在區塊鏈上,就必須要付費。ERC-4337雖然可以「代用戶付費」,但是這個費用太高,可能也不是所有的代理商都能承擔得了。

但是當以上這些所有問題都解決了,事實上也還未必能完全實現大規模採用。最關鍵的問題點在於,這些新來的人要做什麼?

現在最多人使用的小狐狸錢包MetaMask的用戶,大概是2000到3000萬的量級,實際上整個區塊鏈上的活躍用戶,可能也就是10萬到100萬。那假設今天到達一億名用戶的量級,其實差不多也就是現在Web2的用戶數,不能期待新來的這100倍的用戶,全都是在玩現在的服務和產品。

所以這裡的真正的挑戰是,在大規模採用後,這些新進來的用戶要玩什麼?

Q:「不懂私鑰,就別玩Web3了!」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?

我覺得這裡面其實是有一些歷史原因的,首先我們知道,幣圈裡面流行的一句話是「不是自己掌管的鑰匙,就不是自己的資產」(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)。

也就是說,如果你的私鑰是透過別人託管,或依賴多方託管的,那其實你的資產就不完全屬於你。這句話沒有任何問題,但是這句話和「我不懂私鑰,我就不配擁有區塊鏈資產」,我覺得這裡面還是有區別的。

但是這裡面的一個歷史原因是什麼呢?

其實在2014、2015年比特幣全球開始大熱的同時,大家就開始探索能不能跳過私鑰管理的這個環節。但如果委託別人,比如說中心化交易所、中心化錢包、中心化的理財產品等,其實過去歷史上也出現了非常多跑路的情況。

那也有一部分人,就想了另外一種很「聰明」的辦法,當時有個概念叫做「腦錢包」。就是用戶不用記私鑰,可能把聖經裡面的一句話背下來、或是某篇散文裡面的一句話,拼起來的結果就是私鑰,並用它來管理比特幣資產。

這個曾經流行過大概半年時間,但是後來出現非常大的問題,因為別人其實還是可以辨認這些東西,並且破解。

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有人認為,沒有第3條路了。不是信任別人、把資產託付給別人,要不然就是自己去學那些很艱澀的東西,自己把它搞明白,否則就不配擁有。所以這個觀點是從那裡來的。

但是我們可以看到,隨著技術的進步,實際上我們有一種機會,即使不需要理解這些技術,用戶也可以安全地使用產品或者資產。典型的案例就是信用卡、悠遊卡這些東西,它裡面其實保留了餘額,因為它裡面有一個東西叫安全晶片。這個晶片幫我們處理所有的東西,但是私鑰也不會流出去,所以我覺得,隨著技術的進步,實際上我們是可以突破這樣一個兩難的境地。

核稿編輯:高敬原

social media
關鍵字: 「塊」轉Web3
分享
延伸閱讀
【開箱】區塊鏈手機Saga來了!手機即錢包、照片秒變NFT,值得買嗎?用戶揭秘第一手心得
【開箱】區塊鏈手機Saga來了!手機即錢包、照片秒變NFT,值得買嗎?用戶揭秘第一手心得
【專訪】買咖啡、經營會員都行!「最生活」的區塊鏈Solana強在哪?從三大挑戰看懂下一步
【專訪】買咖啡、經營會員都行!「最生活」的區塊鏈Solana強在哪?從三大挑戰看懂下一步
【塊轉Web3】Solana區塊鏈厲害在哪?Hacker House要來台北啦!專訪幕後推手Gen3創辦人Jim
【塊轉Web3】Solana區塊鏈厲害在哪?Hacker House要來台北啦!專訪幕後推手Gen3創辦人Jim